記者:李金磊
制圖:李雪瑤 雷宇竺 張艦元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11日出爐?!?a target="_blank">詳情】
普查成果全面詳實地反映了當前我國人口的基本情況,還有十年間人口的發展變化。一起來看。
從人口總量上看,全國人口(是指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港澳臺居民和外籍人員)共141178萬人。
與2010年的133972萬人相比,增加7206萬人,增長5.38%,年平均增長率為0.53%,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長率0.57%下降0.04個百分點。
數據表明,我國人口10年來繼續保持低速增長態勢。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副組長、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5月11日在發布會上表示,雖然我國人口總量增速是放緩的,但仍然保持了平穩增長。
此外,生育率降低。數據表明,2020年我國育齡婦女總和生育率為1.3,已經處于較低水平。這主要受到育齡婦女數量持續減少和“二孩”效應逐步減弱的影響。
從人口質量上看,我國人口受教育水平明顯提高,人口的素質不斷提升。
數據顯示,15歲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從2010年的9.08年提高至9.91年。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從2010年9.67年提高至10.75年,文盲率從2010年的4.08%下降為2.67%。
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為21836萬人。與2010年相比,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為15467人。
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國家統計局總統計師曾玉平指出,隨著人口素質的提高,人口紅利逐步向人才紅利轉變,人口資源的優勢將得到有效發揮,會進一步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升級、全要素生產率提高,推動人口和經濟社會持續協調、健康發展。
從性別構成上看,出生人口性別比穩步下降,性別結構得到改善。
普查結果表明,男性人口為72334萬人,占51.24%;女性人口為68844萬人,占48.76%。男比女多3490萬人。
總人口性別比和出生人口性別比均有降低。其中,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105.07,與2010年基本持平,略有降低。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11.3,較2010年下降6.8。我國人口的性別結構持續改善。
從年齡構成上看,少兒人口數量增加,比重上升,生育政策調整取得了積極成效。
數據顯示,0-14歲少兒人口的數量比2010年增加了3092萬人,比重上升了1.35個百分點。
全面兩孩政策取得積極成效。2014-2017年,出生人口中“二孩”占比明顯上升,由2013年的30%左右上升到2017年的50%左右,此后雖有所下降,但仍然高于40%,由于生育政策調整的因素,全國多出生“二孩”數量達1000多萬人。
同時,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未來一段時期將持續面臨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壓力。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有2.6億人,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1.9億人。老齡化進程明顯加快。2010年-2020年,60歲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5.44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上升了4.63個百分點。與上個十年相比,上升幅度分別提高了2.51和2.72個百分點。
從人口遷徙流動情況看,人口流動依然活躍,人口的集聚效應進一步顯現。
普查結果表明,居住地與戶籍所在地不一致的現象已相當普遍,2020年我國人戶分離人口達到4.93億人,約占總人口的35%。其中,流動人口3.76億人,十年間增長了將近70%。
我國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為人口的遷移流動創造了條件,人口流動趨勢更加明顯,流動人口規模進一步擴大。
從流向上看,人口持續向沿江、沿海地區和內地城區集聚,長三角、珠三角、成渝城市群等主要城市群的人口增長迅速,集聚度加大。
從人口的城鄉結構看,我國城鎮常住人口持續增加,常住人口的城鎮化率進一步提高。
十年間城鎮常住人口增加了2.36億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了14.21個百分點,比上一個十年的增幅又上升了0.75個百分點。
普查結果表明,加快實施促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提高質量為導向的新型城鎮化戰略,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取得了明顯成效。
有變化,也有不變。
資料圖。中新社記者 王中舉 攝
2020年,我國人口達到14.1億人,約占全球總人口的18%,仍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
寧吉喆稱,從近年來我國人口發展變化的趨勢看,今后的人口增速將繼續放緩。我國人口今后會達到峰值,但具體時間現在看還有不確定性,預計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國人口總量會保持在14億人以上。
普查的結果還顯示,我國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為8.8億人,勞動力人口資源仍然充沛。我國人口平均年齡通過這次普查了解到是38.8歲。
寧吉喆稱,總的看,依然年富力強。美國最近公布了最新的人口普查數據,平均年齡是38歲,和我國的水平差不多。
編輯:范豐輝
責編:王珊珊
△第29屆IHE China精彩回顧
IHE China廣州國際大健康產業博覽會(簡稱IHE China)創辦于2002年,迄今已連續舉辦至30屆。IHE China是以全產業鏈、全題材為鮮明特色的大健康產業博覽會。展會囊括全球范圍內的大健康產業鏈上下游,致力于構建以健康營養食品、中醫藥及養生理療、滋補品、婦幼健康、家庭醫療器械及健康管理、高端水及進口食品、健康糧油及有機農產品、食品包裝機械等大健康細分行業。
IHE China作為行業的連接器、穩定器和加速器,充份發掘其數十年來行業積累與大健康生態資源的巨大潛力,為展商和觀眾提供更優質的服務,敬請期待!
廣東省民族醫藥協會由廣州中醫藥大學聯合南方醫科大學、廣東醫科大學等8所醫藥高校及省內知名醫院、藥企發起,是省民政廳正式批復、省中醫藥局主管的學術性、非營利性一級社會團體,首任會長為廣州中醫藥大學原副校長梁沛華教授,旨在推動民族健康事業發展、促進民族醫療衛生工作進步、提升民族醫藥產業振興做出新貢獻?,F定于2021年6月24日在中國廣州琶洲廣交會展館B區舉辦廣東省民族醫藥協會成立大會。
邀請領導、專家圍繞“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與民族醫藥振興發展”作主題報告:
高 強國家衛生部原部長 | 陳蔚文廣東省政協原副主席 |
于文明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 |
黃小玲 廣東省衛生廳原黨組書記、廣東省原新聞出版廣電局原局長、廣東省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常務副主任
|
張伯禮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 | 江效東廣東省藥品監督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 |
黃璐琦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 | 徐慶鋒廣東省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中醫藥局局長 |
劉 良中國工程院院士、澳門科技大學原校長 | 莊 侃廣東省民政廳副廳長 |
雷于藍廣東省原副省長 | 張建華廣州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 |
陳 堅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 | 王省良廣州中醫藥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 |
交流會以“創新·融合”為主題,更加注重產業形勢分析、產業鏈融合、營銷模式分享、品牌建設、蜂業新技術、進出口貿易促進、檢測技術新進展等方面的交流和研討;大會致力于將蜂業發展與“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相融合,匯聚行業精英,把脈中國蜂業,共創蜂業健康發展新局面。大會將再次成為中國蜂產品產業國際化、專業化、前瞻性的年度盛會。
掃描二維碼
即刻預約參觀展會
請進入微信公眾號
IHE大健康展
閱讀更精彩!
匯聚產業鏈上下游,聚焦品質板塊
營養品、營養補充劑、營養強化食品、運動營養食品、康復營養、保健食品、母嬰食品、健康食品、蜂產品、預制菜、功能食品、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特殊膳食、膳食補充劑、維生素和礦物質食品、新資源食品等;
人參、鹿茸、蜂乳、角鯊烯、海豹油、蜂蜜、蛤士蟆、龍眼肉、海參、燕窩、阿膠、西洋參、鱉等;
家用檢測類產品、家用治療儀器、家用保健類產品、家用護理產品、家用消毒凈化類產品、家用急救類產品、醫療智能穿戴等;
包裝飲用水產品、富氫飲用水產業類、功能飲用水及設備類、高端水的配套服務、高端進口健康食品、健康零食、健康飲品及果汁、低脂食品等;
中藥飲片及藥膳食療、中醫理療及保健產品、養生理療服務及技術加盟、中醫器械及設備、養生慢病管理等;
產后康復設備及用品、全國母嬰服務及加盟、孕產婦護理及嬰幼兒產品、營養健康食品、生殖健康、技術服務商;
健康管理類、醫療旅游、康復醫療及工程設備、康復理療設備、康復輔助器具、運動康復設備、中醫診療設備、家用醫療設備等;
食用油、營養健康高端油、大米、雜糧及主食、米制品、糧油機械、其他機械、包裝設備及材料、檢測儀器、新技術/新成果、有機食品及用品等;
食品加工機械、食品包裝設備、食品飲料機械、包裝材料、配套器材、包裝印刷機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