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公布,31省區市最新人口版圖也展現在世人面前。哪個省份最年輕?哪個省份最老?哪個省份最“吸人”,哪個省份最留不住人……一起來看看31省份人口之最。
各地區人口
從人口總量來看,31個省份中,人口超過1億人的省份有2個,分別是廣東和山東。廣東人口為126012510人,山東為101527453人。河南以99365519人排名第三,距離1億人只有一步之遙。
廣東可謂是“雙料冠軍”,不僅是全國人口第一大省,還是全國第一經濟大省。
“東西南北中,發財到廣東”,廣東最為“吸人”,人氣最旺。數據顯示,廣東10年來增加人口超過2170萬人,為全國最多;同時,廣東也是港澳臺居民和外籍人口居住人數最多的省份。
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31個省份中,有25個省份人口增加。人口增長較多的5個省份依次為:廣東、浙江、江蘇、山東、河南,分別增加21709378人、10140697人、6088113人、5734388人、5341952人。
從流向上看,人口持續向沿江、沿海地區和內地城區集聚,長三角、珠三角、成渝城市群等主要城市群的人口增長迅速,集聚度加大。
哈爾濱火車站
2020年,東北三省總人口9851萬人,接近1億人,規模依然較大,但比十年前減少了1101萬人。
分區域看,東北地區人口所占比重下降最多。東部地區人口為563717119人,占39.93%,比重上升2.15個百分點;中部地區人口為364694362人,占25.83%,比重下降0.79個百分點;西部地區人口為382852295人,占27.12%,比重上升0.22個百分點;東北地區人口為98514948人,占6.98%,比重下降1.20個百分點。
其中,黑龍江人口為31850088人,比10年前的38312224人,減少了646萬多人,是流失人口最多的省份。
對于東北地區人口的減少,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回應稱,受到自然環境、地理環境、人口生育水平和經濟社會發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
東北在我國處于高緯度地區,冬季相對漫長且寒冷,一些東北人口向比較溫暖的南方遷移流動。此外,受生育觀念、生育行為等因素的影響,東北地區的人口自然增長率長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還要看到東北地區經濟正處于結構調整的攻堅期,沿海一些經濟發達省市多樣化的發展機會和就業前景,對其他地區包括東北地區的人口有較大的吸引力。
各地區人口性別構成
31個省份中,總人口性別比在100以下的省份有2個,分別是吉林(99.69)和遼寧(99.7),這意味著這兩個省份是女多男少。
黑龍江為100.35,位列倒數第三??梢哉f,東北三省是性別比的“洼地”,遠低于全國總人口性別比105.07。
分析稱,東北地區女多男少,一方面是因為東北執行計劃生育政策最為徹底,獨生子女觀念早已深入人心,出生人口性別比106.3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另一方面是因為,東北三省是人口流出省份,而流動人口中男性占比相對較高,“壯丁”出走,留下女性,女性壽命也更長,自然導致女多男少。
反觀總人口性別比最高的3個省份,分別是廣東(113.08)、海南(112.86)和西藏(110.32),都在110以上。
廣東總人口性別比最高,也就是男多女少,其作為人口流入省份,正是大量的男性勞動力流入,一定程度上推高了人口性別比。
各地區人口年齡構成
從年齡構成來看,哪個省份最“年輕”?哪個省份最“老”?
西藏最“年輕”。數據顯示,西藏0—14歲人口比重為24.53%,全國最高;而60歲及以上人口比重為8.52%,全國最低;除西藏(5.67%)外,其他30個省份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均超過7%。
遼寧最“老”。數據顯示,遼寧60歲及以上人口比重為25.72%,為全國最高。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為17.42%,也是全國最高。
按照國際通行劃分標準,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超過7%時,意味著進入老齡化;達到14%,為深度老齡化;超過20%,則進入超老齡化社會。
因此,遼寧已經是深度老齡化。遼寧在2018年公布的《遼寧省人口發展規劃(2016—2030年)》中也直言,2016至2030年全省人口老齡化將加速發展,高齡化趨勢明顯,勞動年齡人口比重下降,客觀上將降低經濟潛在增長率,減弱人口紅利,加大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和養老服務體系等公共服務壓力。
從全國范圍來看, 12個省份進入深度老齡化階段,這12個省份分別是遼寧、重慶、四川、上海、江蘇、吉林、黑龍江、山東、安徽、湖南、天津和湖北。
各地區每10萬人口中擁有的各類受教育程度人數
人口受教育程度的高低,關系著“人口質量紅利”,影響著一個地區的發展前景。
普查數據顯示,全國人口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為21836萬人。與2010年相比,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為15467人,15歲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
其中,北京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為41980人,為全國最高;15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2.64年,也是全國最高。
也就是北京人口最有“文化”。
人口版圖的變化,背后也是經濟格局的變遷?!按髧c名”已經結束,但人口變遷和競逐仍在繼續。
來源:中國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東西南北中,發財到廣東!廣東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科技高度發達區域,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在大健康研創新、人才培養、投融資環境、產業發展等方面擁有顯著的優勢,必將成為大健康產業發展的先導區,作用不可替代,前景十分廣闊。
△第29屆IHE China精彩回顧
IHE China廣州國際大健康產業博覽會(簡稱IHE China)創辦于2002年,迄今已連續舉辦至30屆。IHE China是以全產業鏈、全題材為鮮明特色的大健康產業博覽會。展會囊括全球范圍內的大健康產業鏈上下游,致力于構建以健康營養食品、中醫藥及養生理療、滋補品、婦幼健康、家庭醫療器械及健康管理、高端水及進口食品、健康糧油及有機農產品、食品包裝機械等大健康細分行業。
IHE China作為行業的連接器、穩定器和加速器,充份發掘其數十年來行業積累與大健康生態資源的巨大潛力,為展商和觀眾提供更優質的服務,敬請期待!
廣東省民族醫藥協會由廣州中醫藥大學聯合南方醫科大學、廣東醫科大學等8所醫藥高校及省內知名醫院、藥企發起,是省民政廳正式批復、省中醫藥局主管的學術性、非營利性一級社會團體,首任會長為廣州中醫藥大學原副校長梁沛華教授,旨在推動民族健康事業發展、促進民族醫療衛生工作進步、提升民族醫藥產業振興做出新貢獻?,F定于2021年6月24日在中國廣州琶洲廣交會展館B區舉辦廣東省民族醫藥協會成立大會。
邀請領導、專家圍繞“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與民族醫藥振興發展”作主題報告:
擬邀嘉賓
高 強國家衛生部原部長 | 陳蔚文廣東省政協原副主席 |
于文明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 |
黃小玲 廣東省衛生廳原黨組書記、廣東省原新聞出版廣電局原局長、廣東省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常務副主任
|
張伯禮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 | 江效東廣東省藥品監督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 |
黃璐琦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 | 徐慶鋒廣東省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中醫藥局局長 |
劉 良中國工程院院士、澳門科技大學原校長 | 莊 侃廣東省民政廳副廳長 |
雷于藍廣東省原副省長 | 張建華廣州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 |
陳 堅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 | 王省良廣州中醫藥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 |
交流會以“創新·融合”為主題,更加注重產業形勢分析、產業鏈融合、營銷模式分享、品牌建設、蜂業新技術、進出口貿易促進、檢測技術新進展等方面的交流和研討;大會致力于將蜂業發展與“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相融合,匯聚行業精英,把脈中國蜂業,共創蜂業健康發展新局面。大會將再次成為中國蜂產品產業國際化、專業化、前瞻性的年度盛會。
為了有機行業的健康快速發展,世界中聯中醫與農業產業分會執行機構北京鋤禾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全國有機農業產業聯盟、牽手廣東省有機農業協會、重慶市有機農業協會、貴州省有機農業協會 于2021年6月24-26日廣東省廣州市聯合主辦首屆中醫農業技術成果發布暨生態胚芽米產業融合創新大會;屆時,邀請中醫農業技術應用成果科研機構、專利發明人、專家學者和企業家,齊聚廣州,針對中醫農業技術研發、應用推廣和產業模式探索,開展廣泛的交流和討論,分享中醫農業技術應用的示范效果和成果案例,并進行評選與表彰;
活動內容
掃描二維碼
即刻預約參觀展會
請進入微信公眾號
IHE大健康展
閱讀更精彩!
匯聚產業鏈上下游,聚焦品質板塊
營養品、營養補充劑、營養強化食品、運動營養食品、康復營養、保健食品、母嬰食品、健康食品、蜂產品、預制菜、功能食品、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特殊膳食、膳食補充劑、維生素和礦物質食品、新資源食品等;
人參、鹿茸、蜂乳、角鯊烯、海豹油、蜂蜜、蛤士蟆、龍眼肉、海參、燕窩、阿膠、西洋參、鱉等;
家用檢測類產品、家用治療儀器、家用保健類產品、家用護理產品、家用消毒凈化類產品、家用急救類產品、醫療智能穿戴等;
包裝飲用水產品、富氫飲用水產業類、功能飲用水及設備類、高端水的配套服務、高端進口健康食品、健康零食、健康飲品及果汁、低脂食品等;
中藥飲片及藥膳食療、中醫理療及保健產品、養生理療服務及技術加盟、中醫器械及設備、養生慢病管理等;
產后康復設備及用品、全國母嬰服務及加盟、孕產婦護理及嬰幼兒產品、營養健康食品、生殖健康、技術服務商;
健康管理類、醫療旅游、康復醫療及工程設備、康復理療設備、康復輔助器具、運動康復設備、中醫診療設備、家用醫療設備等;
食用油、營養健康高端油、大米、雜糧及主食、米制品、糧油機械、其他機械、包裝設備及材料、檢測儀器、新技術/新成果、有機食品及用品等;
食品加工機械、食品包裝設備、食品飲料機械、包裝材料、配套器材、包裝印刷機械;